全国免费电话:
400-123-4567

公司新闻

“留得残荷听雨声”

谢辉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2)

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感受与欣赏,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重视声景的营造。《诗经》中使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当时各种各样的声景观,《园冶》中也将声音作为构园要素予以强调。

作为园林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在商周时期王囿的灵池灵沼中便已有所运用,从汉朝“一池三山”到魏晋南北朝的自然水体形态,再到宋代“左山右水”的园林水景,最后至明清达到巅峰。造园家也一直利用水体丰富可变的形式来营造产生多样的声音效果,水声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景观体验,使其更加立体、生动、饱满,还可通过调节水流的高低缓急产生不同音调、声压级的水声,从而帮助观者感知空间氛围。除此之外,通过采用“未见水景而先闻水声”的手法,使得水声在空间营造上具有引导提示的作用,激发游者好奇心,指引其循声游至景点。另外,水声还寄托了情感,将水声比作乐声,使园林意境更加悠远,让人们无纷扰地融于自然山水中。 ”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历来重视声景营造,但专门对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进行研究报道并不多见。袁晓梅等从认知特征与人文内涵入手,揭示了以感性为起点的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特征,结合实例梳理了园林中声景的社会机制与文化动因;朱晓霞通过举例对声景进行分类概述;程秀萍等从审美、文化价值方面分析了声景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现有的园林声景研究多从美学与文化角度把握声景意境,尚未从空间营造的角度解析古典园林声景点的特征与规律,也缺乏对园林中水声景的系统解析。

本期推荐论文的作者研究古籍文献,从物理声学空间营造的角度筛选出水声景点,并对其实例进行总结分析,试图归纳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点空间营造共性,探寻其空间营造经验,以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从而指导现代园林水声景的空间营造理论与实践。


下面就快来跟着学报君浏览详文一探究竟吧!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3)

点 击下方播放键~收听作者原声论文解读



题 目

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的空间营造手法探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与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开放课题


作 者

谢辉,程语,葛煜喆,毛华松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空间营造;围合方式



引文格式

[1]谢 辉,程 语,葛煜喆,等.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的空间营造手法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03):123-130.

DOI:10.3969/ j.issn.1000-2006.201712015
XIE H,CHENG Y,GE Y Z,et al.The spatial construction of water soundscap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9,43(03):123-130.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4)



1.目 的

从声景角度为中国古典园林水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借助探讨水声景的空间营造手法,为园林声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建议,为营造出更有特色的水声景点奠定良好基础。



2.方 法

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声景实例探究水声景点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古典园林声景的 3 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 34 个水声景点,分析蕴含声景要素的空间营造要点。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5)

▲圆明园夹镜鸣琴平面图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6)

▲圆明园夹镜鸣琴剖面图


91秦先生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7)

▲圆明园韵天琴平面图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8)

▲避暑山庄远近泉声遗址


2.1 景点资料筛选


以水声景点为案例,用声线示意声音的传播,分析总结水声景点的空间营造特征,包括声源、空间环境、接收点等要素。 按照上述研究方法进行检索,总共筛选出 34 个水声景点(表 1)。


▼表 1 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点相关信息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9)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0)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1)



3.结 果

水声景点常借助地形高差、山石堆叠或者天然山泉产生声音,分为流水、跌水、泉水 3 种类型。声源分布类型包括点状、线状和面状分布。空间环境上,常采用植物、山石、墙体、水体等要素对水声景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围合,包括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处被围合、接收点被围合等方式。接收点上,亭是被采用最多的建筑形式。


3.1 水声景声源特征分析

——声源类型、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不同类型水声景点的声源影响因素不同。通过改变流速、落水高度、受撞击的材料等因素,可带来不同类型的水声在声压级、频谱等声学指标的变化。流水类声景的声源变化主要受水流速度影响;影响跌水声的主要因素为水流速度、跌水宽度、跌水高差以及受撞击的材料;影响泉水声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水流速度、喷水高度和水流冲击材料 。不同条件下水声景点产生的平均声压级见表 291秦先生。可以发现,通过控制以上因素产生不同声压级的水声,从而达到渲染不同空间氛围的目的。


▼表 2 中国古典园林水声的影响因素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2)


3.2 水声景空间环境特征及要素分析

3.2.1 空间围合方式


水声景点的空间围合方式通常分为 3 种: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处被围合、接收点被围合。

1)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与接收点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空间尺度通常较小,有较为明显的围合要素,空间外部的声音能够有效地被隔绝,而空间内部的声音声压级通常较低。这样,有利于声源的直达声清晰地传入听者耳中,空间围合要素则提供反射声以增强听觉感受。如北京颐和园的清琴峡声景点在被墙体围合的小院中 (图 1a1b),由于声音在此空间内的传播距离较短,除了直达声,墙体提供早期反射声,能有效地增强声音响度,且植物对声音进行了扩散,避免了回声的出现,使得水声清晰可闻。其他例子还有北京香山静宜园的清音亭、成都西园的潺玉亭等。

2)声源处被围合。通常在小空间中,人为设置的水景所发出的声音声压级较低,为了欣赏特意营造的水声景,需要对声源进行围合。围合的范围通常较小,近距离的声音传播,使得声能量的损耗较少,以利于听者获得清晰的直达声。近距离的围合提供了较强的早期反射声,较短的反射声与直达声混在一起,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从而增强了声效。例如北京香山静宜园的清音亭是声源处被围合的代表(图 1c1d1e),U 形的山石作为围合要素包围了声源点,也聚集了声能,山石背后的树林隔绝了外界噪声的干扰,接收点正对声源点,能清晰欣赏叮咚的水声。

3)接收点被围合。这类景点的特点是有山石、植物等围合要素对接收点建筑进行半围合,接收点与声源之间通常无遮挡或少遮挡。这保证听者能够接收到清晰的直达声,围合要素提供了反射声以保证声场的均匀度,多角度的反射声能使听者获得较强的声音环绕感。代表景点有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苏州寒山别业的听雪阁、北京西苑淑清院的千尺雪、北京圆明园蒨园的韵天琴等。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3)

▲图 1 空间围合方式对水声景的影响


3.2.2 空间围合要素


常用的围合界面要素有植物、墙体、山石地形、水体等。

1)植物。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竹子、柳树等植物,少部分声能量被吸收了,部分声能量透射过去,还有部分声能量得到反射。反射声有助于提高声场的均匀度,营造声场的空间感及环绕感。以成都西园的潺玉亭和北京颐和园谐趣园的玉琴峡为例 (图 2a2b2c2d),潺玉亭被包围在竹林之中,竹林围合了空间,隔绝了外界噪声并提供早期反射声,同时能够提供扩散,使整个声场更加均匀,带来“石蜃吐珠延,清醒响人耳”的水声效果。而玉琴峡在声源两侧种植大片竹丛,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声场空间,溪水两岸的竹林提供早期反射声,提高声音的清晰度,避免多重回声的出现,从而增强了玉琴峡沿线的听觉音效 (图 2c2d),竹簌声跟着流水叮咚的声音一起形成谐趣园三趣之一的“声趣”。

2)墙体。墙体常用作静谧的小空间的围合要素,其较为坚硬的表皮能够提供较强的反射声,提高声音的响度。如北京静心斋的韵琴斋 (图 2e2f),墙体将水声景点围合于园中,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界的噪声干扰,四面布置的墙体能够提供多个角度的反射声,使声场更加均匀。而园中的植物提供了扩散场所,避免了强反射导致的多重回声出现,使得潺潺的水声虽清微淡远,却仍在可听阈内,耐人细品。如天津静寄山庄的千尺雪、苏州狮子林的听涛亭等水声景点,均被墙体所围合,墙体离接收点较近,与山石一起有效地提供了良好的早期反射声,这使得声音更加饱满,声场的均匀度更好 (图 2g2h2i2j)。

3)山石地形。大多数景点借用地势围合空间,具有高差起伏的山石地形也成为反射面,从而影响水声的传播。例如苏州寒山别业的听雪阁,文献明确记载“亭子位于西侧,恰好与左壁齐平”,表明接收点处背靠石壁,一部分声音可被石壁反射,凹凸不平的山石表面提供了扩散场所,提高了声场均匀度,避免了声聚焦的出现。而四面扩散的声音又保证了较好的环绕感,从而增强接收点处的音效。采用类似手法的还有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

4)水面。在声源为跌水类的声景点中,往往通过水面来加强水声的反射。水面作为强反射面,基本不吸收声能,水面既在空间上连接跌水声源点和接收点,也提供早期反射声,因此将接收点设计在临水边,可有效增加水声声压级,提高响度。例如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北京西苑淑清院的千尺雪和圆明园的夹镜鸣琴等,都是接收点紧邻水面的声景点。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4)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5)

▲图 2 空间要素对水声景的影响


3.3 水声景点实例分析

3.3.1 声学测试结果


清音阁水声景的测试指标包括等效 A 声级 LAeq 、最大 A 声级 Lmax 、最小 A 声级 Lmin。选取了清音阁、接王亭、接王亭双桥处、牛心亭、牛心亭双桥等 5 个测点,每个测点进行 30 min 的测试,结果见表 3


▼表 3 清音阁各测点的水声景声压级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6)


3.3.2 声景空间营造分析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7)


测试结果佐证了古人在营造声景空间时会充分考虑声音的传播规律。

1)声源。清音阁黑白二水为典型的流水类水景,溪水不停拍打岸边,形成线性声源(图 3a3b)。而两条溪水汇集之处,水流速度加大,拍打到牛心石上,发出轰轰的声响,根据实测结果可知,此处声压级最大,音调也变得高亢,实为流水“乐章”的高潮部分。

2)传播空间。山石地势为围合要素,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在峡谷之中,牛心岭凹陷的地形,自然形成了一个三面近乎垂直的围合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声音的反射,同时水面也提供了反射声,加强了声音的环绕感。而四周的树木则加强了扩散,使声场更加均匀,避免了声聚焦等声缺陷的出现。急促的地势落差使得并不宽阔的溪流能在牛心亭处营造出恢弘磅礴的听觉效果。

3)接收点。牛心亭及其双桥处声压级最大,亭子的顶盖能够有效地反射声音,加强声效,配合视觉景观,获得最为震撼的声景感受。接王亭由于其四周通透的建筑形式,同样获得较大的声压级,但由于所处位置不如牛心亭,难以看到双江汇合之景,因而略显嘈杂,声景感受不如牛心亭处。而清音阁位于高处,有植物围合,此处声压级相对较低,其较为封闭的建筑形式能够隔绝部分声音,水声反衬出宁静之感。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8)

▲图 3 峨眉山清音阁水声景



4.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水声景的营造手法主要以流水为乐声,借山石地势以围合空间,设亭以欣赏水声。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19)

(感谢作者提供素材)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20)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21)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22)

“留得残荷听雨声”(图23)

公众号ID:njlydxxb

▶长按二维码关注◀

学术动态·精彩纷呈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

Copyright © 2022-2026 91秦先生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地址:天朝天堂路91秦先生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1234-5678 联系人:张生